正文 九十五章 初次参加田径比赛的事-《孩子的进步》


    第(3/3)页

    “啥事?”

    “我现在是大孩子了,这六十元钱是靠我的实力赢来的,我是不是可以自由支配这六十元钱?”

    “是的。”

    “爸爸,我想请小朋友吃烫菜,但您与妈妈不能去,完全是我与小朋友间的事。”

    王喜乐说完话,脸一下涨的通红,内心的矛盾,使他不断用手拽着两边的衣角。

    “好。朋友间的事就需自己解决,这是你长大的象征,“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祝你们玩的痛快。”

    王喜乐走了。到晚上十一点多他才回来。我说:“请客啥感觉?”

    “特爽。”儿子说,“不过,今天烫菜馆的人太多了,满满的,我们等到九点半才有了空桌子。”

    “你请谁了?”

    “我请了四个同学。”

    王喜乐说着同学的名字,当他说到“富有”这个名字时,我心里一惊,说:“富有不是你们班同学,运动会上100米与200米都击败你,让你大大哭了一鼻子,你为什么请他?”

    “富有现在不是我的朋友,不意味着将来不是我的朋友。正因为他我才知道我不是最强的,所以要请他。”

    王喜乐的话让我忽地有了种惊厥。富有家刚从雅不赖盐场调到吉兰太盐场不足两月,他爸妈都与我们同在吉盐中学工作。

    人们常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了散沙,缺乏合作。而此时我开始怀疑我们的教育建构里,正是缺少体育精神这一核心东西,才让我们中国人的心性如散沙一般,缺少祝贺别人、分享事物的素质。

    “十•一”放假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人去转街,走到俱乐部广场,看到那里围着一大群小孩子。我们走上前一看,原来是大型三车道四驱车比赛。我说:“喜乐,你也比一比?”

    “这种小儿科的东西有啥意思,”王喜乐边说边拉着我的手向别处走,说:“爸爸,我们到别处转。”

    “前段日子你不是还拿着四驱车拚杀着么。”我不解的说。

    “那是为朋友出道,”儿子说,“朋友的任务完成了,谁还玩这个。”

    我看了看王喜乐,回头再望望那些为赛车而发狂的孩子,越发感到儿子成了有情有意的人了。晚上,我看到孩子有这样一篇日记:

    在运动会最后一项4*100米接力比赛中,我跑最后一棒。

    发令枪一响,第一棒我们班就落后了。我心想这下完了,因为富有跑最后一棒,他在运动会上一次次击败过我。当受伤的孙德龙把接力棒递过来,他脸上痛苦的表情打动了我。孙德龙同学受伤了还为班集体荣誉拚尽全力,我更应竭尽全力。

    我心里“腾”地不知从哪来了一股劲,接过棒向前面的富有追去。

    近了,更近了!“王喜乐加油,王喜乐加油,”全班同学的呐喊,好像一下子为我助入了一股神力,我一个强有力的冲刺,率先撞线。

    “赢了、赢了,我们班赢了!”同学们呼喊着向我跑来,他们把我围在了中间。此时,我看见孙德龙一拐一拐地向这边跑,边跑边大声喊:“王喜乐,你太棒了,太棒了。”

    我马冲出人群,跑上前去抱住孙德龙的肩膀,一边摇一边说:“是你给了我战胜富有的勇气。”

    看了王喜乐的这篇日记我心情格外激动。在二十年的工作中,我对体育教育有自己的看法,有些用格言的形式发表在《中国体育报》上,此时孩子日记所反映出的精神,与其中一条格言一模一样。这句格言是这么写的:

    体育——集体的火炉让我备感援助之爱;争胜的信念让我内心备受刺激;胜利的结果让我浑身光荣得意。当这种体育获胜的习惯发展到高峰,它会给你的心田种下习惯向上的种子。

    看完孩子的日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二十多年来一个个柔软的孩子,慢慢变成人生路上的悍将,那一幕幕场景不断在眼前刷过,浮想联翩。

    说实话,最近这些年中国基础教育大有变成某些理论家试验场之势。每位教育专家总过分夸张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不能观察人受教育的整体实质。像数学专家只看数学,语文专家只看语文……似乎知识越抽象越难学越有助于学生成长,这直接诱导教师把精力投放到教书技巧上,而把育人抛到一边。问题是:知识失去了良知的约束,它就会失去方向,并服从人的原罪,使之成魔。

    真正的师者,他老练成熟且具有为人师表的兴致,他严格而不焦躁,他同情而不超过身份,他包容不同资质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奉献知识与经验,并听取学生的要求。

    真正的师者,他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尊敬父母,并以此生成慈善之心,为他们日后自我造就、取妻育子、兴家立业做好准备。

    如果教育活动服从了某种强求,那学习者则难产生思考力。像学校为了完成某种功利性目标而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肯定是死板且浅薄的,日后他不会从学习中获得有益于人生价值的东西。因为功利教育本身是违背区别对待原则的,天下众生各异,而仅以分数为共同目标的教育,只不过是以伤害终身学习动机为代价的一种阴谋,它只不过是用来满足某些特权者的比较欲,仅此而已。

    死板的知识与浮浅的认知在静态社会能够生存,但在动态社会将会处处碰壁。因为稳定的社会需要人在保守中否定自己的优点,而广泛适应别人。动态的社会需要人在发展中的展示自己的优点,而进化生命功能。

    求知欲强并承认自己才疏学浅的人,最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教,他们处处会受到各类有经验老师的欢迎。如若一个人从小接受到多方师者的点化,他成人后必堪重任。因为经验本身就是一部书,它所蕴涵的知识比世界上所有图书馆的知识还要浩瀚而有用。虽然书本知识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但它无法将未来的所有经验置于书架上,也不能阻止人们运用他们的手、脚、眼、耳、舌,对未知事物产生新感悟。

    教师在不太严谨的过程中,那种善于启发的教学技巧,是保持学生好奇心之本。它会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此逐步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普天之下,每个人只有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中,才会注重细节,刨根问底,掌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上天公平赐于每个种族8%的优秀人种。每个国家要把其中6%,最有问题意识与公德的人吸引到教育系统中,也只有这类人组成的教育群体才能产生教育学术能力,才能培育出改良社会的新力量,来保持国家强盛。对于教育,最好的教室、设备与教学技巧,只要投资三、五年就能实现,可师者的善念、忠诚与学术能力,却需一代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升迁。

    每个孩子只有一次不可逆转的成长过程,其次序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0——12岁,要通过大量实践活动为受教育者建立基本道德要素,认为遵守道德标准是对他人的一种职责,可避免日后自我反责;一旦违反道德标准,会引起他的焦虑或犯罪感,比如不遵守约定、不对别人负责、不能独立完成事物所产生的犯罪感等,这些心理是怜悯与仁慈的基础。第二阶段:12——18岁,重点通过体育、劳动和对母语的理解应用来发展人格,此阶段先前培养的道德自制力,将与青春期的七情六欲展开搏斗,谁能妥善平衡了这些矛盾,谁的未来便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人是惰性的,惟有通过体育才能获取战胜它的勇气,及对伙伴主动负责的团队友情。因为人天生缺少怜悯,惟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学会关心体谅他人,这种心理也是日后产生家庭责任的情感基础。第三阶段:18——24岁,人生萌发通过学习展示个人才华的意向,此时国家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大学使之产生文化忠诚。一旦有了文化忠诚,那他一辈子的幸福也就有了依靠,国家应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与所期望的景愿。教育系统若违反了这个基础意识、身心机制、格物走向这一次序,日后所培养的人在事业、情感、娱乐三方面将会失衡,失败人生。

    为什么在前两个阶段要把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做为教育的根基,因为勇敢、公正、节制、奉献四大优秀素养是体育、劳动教育来塑造的,而书本知识只是种技巧,它无法决定品德的走向。

    对于体育教育,每个人会在一种压力场中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行动与交流,能从以下五方面不断产生“我能行”的情怀,使自己慢慢变得看得起自己,生成道德、勇气、公正、纪律、忠诚五种价值观,并使情感社会化。

    想到这里,我提笔写了一篇名为《浅谈通过体育教学实现“我能行”心理品质》的文章,发表在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其全文如下:

    据世界教科文组织教授HARTER等人,2000年对十一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学业能力、体育能力、受同辈喜爱度、身体外貌和品行这五大因素中,最能预测对少年儿童人生影响的是身体外貌。为此,在这里浅谈一下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我能行”的心理品质。

    第一、在学习动作中寻求“我能行”

    学习动作贯穿体育教学。动作是生活的基础,是手与脑的综合产物,动作能使学生发展智力、增强意志,造就和谐个性。我们有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些,总说孩子“玩这弄那,就爱东跑西跑,不学习。”实际上,玩这弄那、东跑西跑不是玩,是孩子精力过剩无处释放的表现。玩是有目的的,是塑造坚强精神品质的过程。

    少年儿童先天动作杂乱无章,通过体育教学教师把有益的动作组织起来,把有趣的合作组织起来,让学生在集体的状态下对动作进行学习,形成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引发合作成功与失败的事情,迫使学生必须要与同伴产生许多情愿,或不情愿的交往。这样,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必须被迫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否则许多合作练习与竞赛将会遇到麻烦,根本完不成教学动作。

    在学习动作中,学生必须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评价自己、提高言行素质,否则他很难与同伴体会到动作配合的快乐。人皆有向上之心;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是借助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次次的误会、争吵与和好,使心灵获得自我调整的能力,也只有体育才能为学生提供频繁出现错误,又及时改正错误的环境,使学生面对矛盾认为“我能行”。

    二、在勤奋练习中认识“我能行”

    精力不使用在有益方面就会转向破坏方面。由于学生精力旺盛,在他们中间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则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消耗多余的精力,是培养勤奋的重要途径;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只要体育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稳定平台,学生就会把自己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他们一边付出汗水,一边学习技术动作,他们通过比赛会主动对自己的进步与退步做出反思,并不断改进动作,为了比赛的胜利学生会对技术进行无数次的改进,这自然会让人形成勤奋的品质,使学生在勤奋中相信“我能行”。

    三、在肯定中坚信“我能行”

    最初的自我肯定来源于他人评价。人只有适当得到好评才能产生自我肯定的意识。体育是精神的摇篮,每个学生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一旦有了方向,学生就会努力争取成为这个项目的热切工作者。

    对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但这里的“高级”是个相对的概念,千万不能用竞技体育的思维去认知。对学生来说每个阶段学好每个动作,都要付出汗水与意志。当某一天,一个文静的女学生在班级篮球赛上第一次把篮球投入到篮筐,伴随同学的欢呼她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英雄般的豪情。这种人之长情,你千万不要以为那样的感觉只属于乔丹、姚明等竞技场上的巨星,实际上,它属于每个付出努力的人。他们只不过各自代表的范围大小不同罢了,但对人心的鼓舞是一样的。

    体育教学方式特殊,既便学生做出最失败的动作,教师也会用表达与建议的口吻,把好得意图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期待的力量。像体育教师会经常这样评价动作失败的学生——虽然你腿上的动作没做好,但手的动作却非常漂亮,敢不敢再试一次;你得球虽然没有投进,但身体姿态很优美,下次注意一个下投篮手型;虽然这次不行,但老师非常佩服你的勇敢;等等。这类特殊的体育语言,能通过心理暗示使学生在失败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让他们通过反思达到改进自我的教育目的。

    渴望成功是体育教育特有的功效。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会努力让自己喜欢的运动技术走向成熟。在这个历程中,学生心理会发生许多变化,使学生与体育之间建立情感,与同学之间发生友谊,充分感受到被他人肯定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同伴面前坚信“我能行”。

    四、在团队中相信“我能行”

    自制力是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世上那些能够随意支配金钱的人并不是幸福的人。最幸福的人是能够支配自己的人。自制力是人生幸福的永久保证。学生拥无尽的成长精力,如果任其发挥是很危险的。体育对学生自制力的培养是由教学手段决定的,体育教学多以团队协作为主,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会产生喜悦,他会为了争取胜利变得更加主动;有的会产生阻丧,可他会在主动者的带动下为了集体利益被迫去努力。这样,在个人与集体的达磨中,学生会从心里对参加活动的结果进行自我矫正,并慢慢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把握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策略实现目标。

    体育教学能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无数各式各样,需要自制力才能完成的合作活动,最终学生将在人格上形成独立、专心、协调和秩序等习性,为他们长大成人遵守社会规则,奠定“我能行”的人格基础。

    五、在协作中相信别人“我能行”

    社会最缺乏的是道德而不是知识。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贵品格。人性自私但可以通过教育加以适度矫正,它的最佳途径就是体育。因为在体育运动中,随时都有他人的批评、敌视、恐惧、嫉妒、鼓励、容忍和赞扬等事的发生,这类事情给学生提供了广泛思考的源泉,给教师提供了无数教育的契机。像比赛中那些关于胜负的事,总会促使师生相互反省,在这种彼此真诚的活动中大家自然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了爱人与自爱,也就学会了支持、团结、等待、礼貌和问候等社会常规,这样,他从小也就知道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一个人,一旦有了同情心,他就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并在协作中相信别人“我能行”。

    从哲学上说,增强体质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也不是任务,它只是体育的表象。体育教育是一种转瞬即失的赋权过程,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不断被赋于责任,他要顶着压力为自己与队女寻得一个努力方向与结果,最终让人产生把个人、小组或团队摆在正确位置的智能,这种智能则是社会生活走向成功的保障。实际上,体育教育中的那个赋权过程,让其在竞赛中又把那种随机给持续放大了,使体育活动始终与责任有关,与胜负相联。在这一长期的过程中,赋权的大小和机会是否合适,与自信心的生成紧密相联,这是今后人类相当大的一个学术难题。

      


    第(3/3)页